在窮人的天地裡接受陶成

How do we prepare ourselves to approach the world of the poor

本篇摘要: 想要關懷窮人,必須先接受嚴格的訓練。

為此,必須懂得觀察你所接觸到的兒童。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千百種小事都値得注意,因為這些所謂的小事反映出孩子靈魂的狀態,他的家庭狀況,也可能映照孩子內在巨大的痛苦。

關注貧困區的孩子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返身觀照自己 ,自己的態度與所作所為;在發現他們適應不良的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自己的適應不良。

出處:譯自1962 年4月Joseph Wresinski在諾瓦集貧困區和志願者的會議,《手稿與談話》( Ecrits et Paroles aux volontaires),pp 76-80.

孩子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父母,父母以何種目光看待孩子,還有這些父母怎麼談論自己的小孩 ,這一切我們都得好好想想,好好做功課,否則你們就是在這裡浪費時間,我再重複一次:如果你們不去思量,不做功課,你們就是在浪費時間。你們不能期望來這裡的第一年就有辦法幫助這些家庭,其實連第二年也沒辦法。你們只能期待自己在幾年後真的派上用場。你們必須接受陶成,這就是為何你們來到這裡陶成自己。每天晚上的這些會議就是為了這個理由而存在,幾年後,來貧困區幾次蹲點後,或許你們會有辦法跟窮人共事。若非如此,英雄也不會有什麼用武之地。暑假來這裡一個月,然後回去,就好像你去海邊度假一個月一樣。即使後來你從醫科畢業成了醫生,你對窮人還是沒有用處。就像有一天,一個本堂神父跟一個想要服務勞工社區的女醫生說:你的醫術在這裡派不上用場。你想想看,那個神父的堂區還不是一個非常窮困的社區,但是他跟醫生說:「這位女士,您沒當過工人,而且這把年紀也不容易適應新環境,很難重新認識勞工的世界。」

如果這個本堂神父認為這個經驗老道又十分認真的女醫師沒辦法進入勞工的世界,可以想像你們就更沒辦法一下子就懂得怎麼關照窮人。約翰‧彼得很清楚這一點,這就是為何他每年都會回來;一如皮耶正在準備讓自己成為輔導員,他一直回來受訓,他心裡明白,想要成為有能力幫助窮人的人,這是唯一的一條路。我再次重複這個本堂神父的例子,他跟這個一輩子治療病人而且養育了四個孩子的女醫師說:「你沒在勞工界受過陶成。」而你們既非窮人,也沒在窮人的世界受過陶成,所以,在接受嚴格的訓練之前,你們很難對窮人有所貢獻。跟你們說這個,是想提醒你們,我們有義務在每天晚上花半個小時的時間寫下白天的經歷,然後一起思考,這個功課非常嚴格,跟你們白天和小孩子共度的時光一樣重要,這是工作的一部分。

如果你們同意 ,這次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些非常簡單的事情:觀察孩子們問候的方式,他們的禮貌,開放度,是否有所保留,他們之間的衝突與掛礙。要好好注視孩子加入你們的神態,或是他們在馬路上的樣貌,以及在團體中的表現。小朋友會打招呼嗎?打招呼的時候是否微笑?他打招呼的時候,看著你嗎?他給你的印象是什麼,他的父母是否讓他習慣於注意到人,特別是懂得認人?孩子們到的時候,請務必發揮你們的觀察力:他們會走到你身邊嗎?會牽你的手嗎?他們的雙臂會想要擁抱你嗎?或者,完全相反,他們什麼都沒做,只是安安靜靜,一句問候都沒有,或許他們甚至故意避開你的目光,或者故意假裝沒看到你,又或者他們是因為心事重重,才沒看到你?

有時候,事態明朗,有些孩子就是不想看到你們,因為你們是志工,而且他們認定你們全都是瑞士人,一個小男孩心裡可能這樣想:「我不理瑞士人,也不理英國人。」在這個貧困營區,有些小孩永遠都不會問候你們,由於自尊的緣故拒絕你們,因為打從這個營區開始存在,像你們這樣的志工來來去去不知凡幾,他們的父母有千百種理由提出批評,不管有沒有道理;但是,其中最重要的理由或許是,儘管志工來來去去,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入侵,但是,這些家庭依然生活在赤貧中,而且無力感更加深重。對人不理不睬有時是表達自尊或者過多失望的唯一方式。

反過來,如果一個孩子走向你並問候你,他是否跟你說話?他是否等著你問他問題?是否粘著你不放?是否握著你的手不肯放開?是否想要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如果有個小孩這樣粘著你,常常是因為他完全不知所措,很可能在他的小天地裏,有些糟糕的事情發生了,他失去了某種安全感;所以他得去緊緊抓住一個人,或一根稻草,免得溺斃。所以不要太快相信那孩子欣賞你,信任你,甚至喜歡你,事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如果一個孩子擁抱你,如果他一直粘著你,那不是因為他喜歡你,而是因為他在家裡沒有得到愛;不要搞錯了,你們只是他臨時的救生圈。

另一個小孩,平常都很乖巧,有一天卻讓你們感到驚訝,因為他杵在那裡,變得鬱悶,充滿戒心。平時他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眼睛注視著你,真誠、率直。如果有天早上,他看起來完全相反,封閉且充滿敵意,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可能偷了東西、撒了謊,做了連自己都覺得丟臉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他在跟你講話的時候,咬字清楚,或者吞吞吐吐?有那麼多小事情値得記下來,因為這些小事透露出每個孩子當天靈魂的狀態,有那麼多的態度與舉止値得一一記下,因為它們在在標記著孩子所懷抱的內在狀態,顯示他們家庭生活的一個關鍵情況。

就這樣,明天你們就注意這件事,去觀察那些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實一葉知秋、見微知著,所&# 5586;的小事透露出孩子的家教、他們生活的天地,而且經常也透露出孩子極大的苦痛。你們必須陶成自己,才能懂得聆聽,知道如何解讀。討論赤貧的時候,大家常常傾向於紀錄所謂的重大事件;事實上,紀錄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卻是重中之重。這樣的觀察也讓你們不得不去返身觀照自己,你們自己怎麼跟孩子打招呼?你們自己的態度。就像徳布希(Debuyst)教授所說的,返身調整你們自己的位置,套用軍隊的話就是要調整你們的姿勢。因為你們不斷想著見面打招呼這件事,你們就得讓自己也處於問候的狀態,如果你想到禮貌,那你就以身作則,讓自個兒處於有禮的行狀。

關注貧困區的孩子的同時,也讓我們不得不返身觀照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本真與所行的種種。前幾天,我在路上遇到小諾亞,我問他:「小諾亞,你最愛什麼?你超級愛什麼?」小男孩看著我,然後回答:「我愛好天主。」我跟他說:「別瞎說,你從來不進教堂,晚上也沒在祈禱,跟我說你到底喜歡什麼?」諾亞用猶疑的眼神看了我一下,還是不肯鬆口:「我愛好天主。」這就是孩子與他們的家庭表現出來的矛盾:既合時宜,又不合時宜。 從這個例子裡面,我們看到諾亞的父母給兒子的教導,他們傳遞給兒子的那種窮人的智慧:「神父跟你講話,你就跟他說:你愛天主。」諾亞聽懂了,他必須學會適應,看到什麼人就說什麼話,隨機應變;看到神職人員就談天主上帝。但是,如果這個神父想要超越這些家庭賦予他的角色,公式化的應答就行不通了,戲唱不下去,大家不知所措。得找到別的台詞,表現出不同的動作,怎麼辦?這裡就開始了難以適應的尷尬, 不單是家庭感到困窘,我們也是。

譯者: 楊淑秀(2011/10/04)

0 comments 新增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