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演讲
第四世界的家庭
作者 : 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
編按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4年1月21日在巴黎舉辦的一場研討會 《家庭 :人、教會與城邦的未來》,這是若瑟神父交給主辦單位的講詞,原標題 ” Les familles du Quart Monde”。
綱要 :
一、先決條件 : 望德與愛德乃家庭之根基
二、第四世界的家庭,一場難有勝算的奮鬥
三、聖座的家庭權利憲章 : 十二項被踐踏的權利
四、沒有宗教生活的靈修?
五、第四世界的家庭,對基督徒與教會的召喚
一、先決條件 : 望德與愛德乃家庭之根基
在「基督徒家庭,充分發展人性的好所在」這個主題下,今天早上,各位大德請我談談第四世界的家庭。 謝謝您們讓我有機會跟大家一起關照我們城門外最貧窮的家庭,我想跟大家一起看看,他們的生命對所有的家庭來說,意義何在 ?
家庭攸關人類、教會及城邦的未來,每個家庭對世界的未來有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家庭是國家未來的棟樑、世界的未來;每個家庭都是,不管是貧是富,即使是一個飽受排擠、被邊緣化的家庭也是。經驗告訴我們,第四世界的家庭有很重要的功課要教導我們,他們會幫助我們往終極目標邁進,這就是我今天想跟你們闡述的主軸。
我想先透過這兩個追問來開場 :
–在赤貧的天地,家能成家嗎 ?
–一個被限縮在赤貧中的家庭,依然是基督化的家庭嗎 ?
接著,我們還可以繼續追問 :
–第四世界的家庭,他們的等待與盼望是甚麼 ?
–第四世界的家庭對我們、對基督徒、對教會的期盼又是甚麼 ?
所以,第一個問題,家庭能夠在赤貧的環境下生成嗎 ?有人可能會說,這問題不存在,答案不言自明,光看赤貧的定義就了然於胸。的確,當貧窮演變成極端貧窮,當各種匱乏日積月累,年復一年,變得難以負荷,赤貧就扼殺了希望、親情與愛情。
我很樂意接受這樣的家庭概念 : 一個家庭性的團體,在那裏,一對男女和他們的子女,因為共同的希望和愛連結在一起,他們一起經歷屬於自己的愛和希望。這樣的家庭可以被視為基督化的家庭,為了點燃愛德與望德,還有對主的信德。這就進入了聖家的視野,之所以神聖,因為這是耶穌基督的家庭;之所以神聖,也因為這個家庭遭受迫害、被迫逃亡,經歷流亡與赤貧,失去信譽,飽受猜疑與輕視。
這些對家庭與基督徒家庭的定義,我是能充分理解的;不是因為這些定義有著法律層次的意義,也不是因為教會期待一個基督徒家庭忠於教義,而是因為這些定義道出本質 :共同的望德與愛德,並透過對天主的信德達成轉化,信望愛是三個最重要的本質,沒有這三個元素,無從建立權利與義務的體系,不管這個體系來自人的律法或天理。
一個家庭性的團體,在那裏,家庭成員因為共同的希望和愛意連結在一起。赤貧有利於家庭的開枝展葉嗎 ? (…) 继续阅读
赤貧者的思想,一個導向行動與奮鬥的知識
The thinking of the poor in a knowledge that leads to combat
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
1980年12月3日,於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堂
大綱:
一、 學術界對貧窮的認識,一種與其他知識型態互補的知識
二、 不同型態的知識間對話的困難
三、 赤貧者的知識,一座秘密花園
四、 力挺赤貧者的思想,平反它在歷史上的位子
五、 行動團隊的知識
結語:一個有行動力的委員會
一、 學術界對貧窮的認識,一種與他種知識型態互補的知識
從一開始,第四世界運動和這個常設委員會就不斷自問,為了有效對抗赤貧與排斥:
• 赤貧者需要什麼樣的知識?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