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面对我的人民
我在1956年7月14日到達,在這片被稱為法國城堡的台地,太陽散發出陣陣酷熱的暑氣,每條巷子都空無一人,沒人在外面溜達。看到這樣空虛的場景,我自語道:「從前十字路口 、教堂的鐘樓或工廠會使人們聚居一處,這些家庭卻是因為赤貧而聚集在一起。」那樣的直觀就像是一個靈感。我深知我所面對的既不是人們當時所謂的相對貧窮,也不是單純的一些個人性質的困難。我在當下馬上感覺到我走到了我的子民面前,這無法解釋。
從那個時刻開始,我的生命起了轉折。因為在這一天我許下承諾:「如果我留下來,我要讓這些家庭沿著梵蒂岡的石階,經過愛麗絲宮 ,一直到聯合國…在這個令人窒息的酷熱與完全的死寂中,這個鋪陳在我眼前的赤貧令我目眩,讓我掉入陷阱。爾後,有個想法在我腦中縈繞不去:如果這群子民在其他人類討論、議事的地方不被接待,以一群子民的身份被接待,他們將永遠無法出離赤貧。在人們談論並決定人類現在及未來命運的每個地方,他們都應該以平等的地位出席。
1956年7月14日,我簽下我的命運合約,即使我一直等到 11月11號才決定落腳諾瓦集。即使在這個 11月11號,我還是保留了我先前的堂區工作,我每個週末都回到那裡去。我是一個生於赤貧的孩子,赤貧一直烙印在我生命的最深處,我從它身上學到:相信一切,敢於一切,但還是在某處替自己保留一個備份,在口袋裡放一個可以止渴的梨子,一塊硬麵包。沒有任何一名窮人例外,我的母親就是這樣,她總是替她的孩子們多準備一雙鞋襪。如果有人再拿一雙舊鞋來送我們——因為別人常常救濟我們——我母親總會回答:「幸好您來了,我們正好缺雙鞋。」當贈與者離開時,我總會問她:「為什麼妳要假裝我們沒有鞋子呢?」她總是告訴我:「若瑟,你不懂,如果你今天拒絕了別人送你的東西,有一天,當你真的有需要的時候,他們可能都已經送給別人了。」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保留住我的老本堂,就好像我的母親為了預防萬一,總是儲藏了一雙備用的鞋子。
History, Families and Poverty. Taiwan facing Father Joseph’s Appeal and our Response
Culture and Extreme Poverty
Intra-Family Transmission and Culture
Sun Ta-Chuan, Paelabang Danapan is a professor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former Taiwanese minister of (…) 继续阅读
我為你們做見證 – 第四世界
若瑟.赫忍斯基神父的證言
1987/10/17於巴黎自由人權廣場
Play with YouTube
By clicking on the video you accept that YouTube drop its cookies on your browser.
该网站介绍.
國際第四世界運動創立人若瑟.赫忍斯基在1917年2月12日誕生於法國昂熱(Angers),在他百年冥誕之際,國際若瑟.赫忍斯基中心很榮幸推薦給網友一個分享其生命、思想與志業的新網站。
新網站除了以往的文章,還會陸續增加照片、影音等內容;此外,新的搜尋引擎將幫助您更方便查找相關資訊。
我們將盡力讓若瑟.赫忍斯基生平留下的文獻以多國語言呈現網友面前。
很高興為您推薦這個新網站,並竭誠歡迎您的批評與指教。
信守承諾
「事實上,打擊眾生的各種罪過中,對赤貧同胞打擊最重的,是做不到的承諾,是不可行的計畫,是信誓旦旦卻有頭無尾。當然,有時候很難評估可能性,也很難預見未來,但是,如果我們答應要幫助別人,似乎就有義務要跟他一起實現當初的承諾。」
若瑟.赫忍斯基手稿,1964
你們出身不凡
作者: 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
編註:1973年5月19日至20日,在法國安省(Ain)的沙貝樂(Sappel)第四世界的年輕人第一次大型聚會,若瑟神父對年輕人的談話。
令人害怕的一群人
你們的先輩被隔絕在巴黎的城門外,而你們是繼承者。大家都害怕你們的父母和祖父母,他們被聚集在過去所謂的紅色地帶(banlieue rouge),別人阻止他們進入巴黎。
不要以為那是過去式,人們利用你們的父輩和祖父輩建造巴黎公社,他們成了別人手上的棋子,不是去向凡爾賽份子開槍 ,就是讓凡爾賽份子射擊巴黎公社社員。
在法國大革命的時候,別人利用你們攻下巴士底獄,然後你們被定置在美麗城(Belleville)這片勞工聚居區,在那個時候,你們又一次被踢出巴黎的城門外。
法王路易十四把你們關在主宮救濟院(Hôtel-Dieu)和法蘭康妥救濟院(Hôtel des Francs-Comtois),他把你們關起來,因為你們沒人要,你們的祖父沒人要,你們的曾祖父也沒人要,在十八世紀,你們被稱為耗費爵爺荷包的窮途末路者,不久前,希特勒把你們跟瘋子混在一起,送你們進去焚屍爐。
這就是你們的出身,你們就是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的族群,你們的歷史就是一頁又一頁,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群眾的歷史,別人到現在都還在怕著你們。
一群知者
這就是為什麼,昨日一如今日,別人把你們放在流氓混混之列,把你們放在無家可歸者之間。
以前,人們說你們是暴徒、是無業遊民;不,你們既不是無業遊民,也不是暴徒。我們都知道,你們有話要說,比任何人更甚,你們要幫助這個世界認清真相,免得這個世界麻木不仁,這就是為什麼別人都不要你們。
正因為你們經歷過不義,所以你們知道正義為何物;正因為你們沒有一技之長,所以你們知道工作為何物;正因為你們沒能好好求學,所以你們知道受教為何物;正因為你們被切斷友誼,所以你們知道友誼的深意。這就是你們的族群,你們之所是。
這就是你們今天的發現,你們出身不凡,你們不是天外飛來一筆,你們繼承了世界的苦難,人們在你們肩上施加了一代又一代的窮苦,以至於你們無法抬起頭來,無法跟世人揭發真相。
並非輕如鴻毛
在這裡,你們不過三百人,但是,你們代表了其他人,那些沒能來的,還有那些因為沒能到場而感到失望的人,那些跟你們有著同樣憂煩、懷抱同樣志願的人,他們的志向跟你們完全相同。你們跟他們志趣相投,不是為了參加一個小團體或俱樂部,你們不是那種參加俱樂部的年輕一代,你們是第四世界的年輕一代,你們是抬頭挺胸的世代,你們有話要跟這個世界說,你們並非輕如鴻毛的世代。
你們年輕的這一代,渴望學習,想要表達,希望別人能夠理解你們;你們年輕的這一代,想要進德修業;進德修業的意思是,想要理解這一代的經歷,並將之與他人分享。你們這一代想要工作,想要駕馭自己的人生;不是依賴他人,而是參與工會、政黨;對於有信仰的人,則是歸屬於一個教會,好能借重你們改變這個世界。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想要愛和被愛,想要獲得尊重,因為你們值得尊重。這就是為什麼你們想要得到職業培訓,擁有一技之長,你們希望弟弟妹妹能夠在一所真正的學校學習,你們希望高中向你們開放、大學也成為你們的殿堂;你們希望貧困區的居民都能好好過活,和樂融融。
你們希望工會能夠關照你們,希望各政黨能夠護衛你們,你們也希望教會的神長跟你們站在同一邊,因為那是他們唯一應該站的一邊。
你們希望年輕人擁有組織工會的權利,政治的權利,你們渴望一切能夠造就年輕人的作為,你們想要世界有所改變。
你們不想成為隨隨便便的一代,你們被辛苦的勞動雕鑿,被嚴重的輕視烙印,被過度的缺乏雕鑿,被烙印,你們中有些人被飢餓和乞討烙下印痕,你們有著高尚的自尊,毒品或殉道者的遊戲不屬於你們。你們這一代想要改變,你們也知道改變是可能的。但是,你們不想變成貧民窟的漢子,你們不想在史坦(Stains)給自己弄個小區,也不想在紐約或佛里堡給自己蓋個小窩。
你們希望年輕的工作者能夠加入你們,你們希望年輕的工人跟你們站在一起,你們希望年輕的共產黨員跟你們在一起,年輕的基督徒也跟你們在一起,你們不希望變成孤單的一群。
昂首挺立的子民
跟自己說,我們有三百個人在沙貝樂(Sappel),我們會很有力,光是這樣說是不夠的。不 ! 我們跟大家在一起,跟所有那些可以教我們一些東西的人在一起,但是,我們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教給別人,因為我們經歷獨特,因為我們之所是 : 我們是一群願意凝聚眾生的年輕人,凝聚每一個有心的年輕人,好能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的父母是一群被排擠的子民,我們出自這群子民;我們要揭露這個世界的平庸和不義,我們想要成為這群子民,昂首挺立的子民。
原文標題: Votre lignage est de haut rang
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深愛彼此
作者: 若瑟‧赫忍斯基
出處: 《給明天的話》,頁52-55,輔仁大學出版社,台北,2009
法文書名: Paroles pour Demain, DDB, PARIS, 1986
———————————————————————-
這件事已醞釀好長一段時間了,事情變成這樣,
這個男人再也無法忍受,
因為失業,饑餓,家人的離散,再再讓他覺得羞愧,
有一天,他出走了,整整三個禮拜,他露宿街頭;
鄰居都說:「他在外面有女人。」
「也許沒有。」他太太說。
那天晚上,他回來拿取隨身衣物,
鄰居向我通報,我去了,就站在那裡,
站在亂七八糟的房子中間,沒有任何人交談,
孩子們爬到那張開膛的安樂椅上相互推擠,
倒懸在地後又重新開始。
他,這個父親,隨便地把衣服塞進放在桌上的兩個敞開的行李中,
這一切看來如此荒謬:躺椅,孩子們,
這個父親,桌子,行李,還有那些衣物…
我找不到任何字句,
可以撫平他的自卑和他們一家人的厄運,
我知道這又一次的出走只是找台階下,
我確信他等著太太及孩子們,跟他說留下來。
但是他們和我一樣,一句話也不敢對他說,
我們窮人的直覺推測,言語使情感的本質變形,削減其宏偉,
而且,幾乎總是讓它受傷。
最後,我伸出雙臂,緊緊地抱著他,緊緊地…
為了讓他感覺到我們是多麼愛他。
這時候,原本躲藏在陰影中的女人,
從最靠裡邊的房間走出來,
像一隻受傷的動物,原本躲在裡面療傷,
為了掩飾她的痛楚、孤單與窮困。
她的臉龐火紅,腫脹,變形,但卻非常美,
好像在苦難與厄運中,不幸者的面容
仍保有一種不知如何解釋的驕傲、生存和愛的意志。
要孩子們安靜後,她只簡單地說:
「三天前廚櫃就空了,我沒去乞求任何人。」
她就用這麼簡短與尖銳的語句道出現實與苦楚,
「他回來拿東西,然後又走了,我們怎麼辦?」
這句話並不是對我說,而是間接地對他而發。
我一直緊握著男人的手臂,
而那七個小孩則繼續在他們的角落裡忙,
圍繞著這張桌子,上演的是一個家庭的未來,
任何插曲都可能引發悲劇,
女人的抱怨,孩子們的漠不關心,受辱男人的沉默…
「他會留下來」,我說,「否則他就不會再回來。」
我帶他們到廚房,
那裡,沒有任何食物的痕跡,沒有任何烹調的氣味,
這幾天,孩子們早已搜括精光,一直括到廚櫃底層,
他們的用餐地點甚至已由家內轉到家外,
鄰居們輪流接待他們,餵養他們,
同時也抱怨這個男人的離家,
他們時而怪罪於男人,時而歸咎於女人,
好像失業已不存在,
好像饑餓不曾使他們腸胃強烈地收縮,
好像羞辱不曾來訪…
現在沉默已被打破,
我們就在那裡,一個坐著,另一個站著,
「我也苦啊!」,男人說,
「那我們呢?」女人說,
「我有去工作。」男人說,
「那麼你有錢了?」男人並不回答,
突然間,她明白如果他再走,
她將孤孤單單地身無分文;
為使孩子們得以果腹,她將四處央求協助,
不論如何掩飾,她將四處求乞,即使她否認此舉,
念及此,她嗚咽啜泣,
「你知道嗎?為了寫信給你,我賣了一罐豌豆。」
這罐豌豆是一個象徵,是絕望的呼喊,
象徵鄰里間的相扶持,是他們給了她這罐豆子,
賣掉它,揭露的是一個無邊無際的愛,
賣掉它,是將饑餓、痛苦與自卑拋諸腦後。
又一次,我們不再開口,
一切不言自明,所有的言語都是多餘。
當我離開時,我知道這回他不會再出走,
今後他將有足夠的力量來戰勝鄰里的嘲弄,
因為他倆已重新向對方表達了愛。
當我跨出門檻時,那七歲的小女孩牽著我的手,
輕輕地壓著我的掌心,好像要跟我說謝謝;
而我則一直想著那罐青豌豆,
女人以一塊多法郎賣了它,為了買一枚郵票,
為能寫信給離家出走的先生,
為了告訴他,回來吧!因為他一直是被愛的。
這個愛的宣示,孩子們是否都聽到了?
我想是的,其實,他們並不需要這個證據,
他們早已知道,這是早就一致確認的:
他們的父母一直深愛彼此。
窮人心中藏著什麼我們無法猜測的秘密?
是什麼樣的愛情將他們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讓赤貧節節敗退
讓赤貧節節敗退
Echec à la misère
作者:若瑟‧赫忍斯基神父
譯者:楊淑秀
出版社: 輔大出版社
定價:120 元
頁數:73 頁
出版日期:2004年 7 月
ISBN:986785726X
【每日一句】
【活動主義的陷阱】
若瑟.赫忍斯基 :「活動讓我們安心、滿足 : 今天辦不成,明天再加把勁就得了。我們很容易因此忘記他人的脆弱,還有他們遇到的阻礙。我們不再去敏感他內在的反抗,不再把他當成行動的主體,他變成我們追求成功的媒介,成為客體。
在奮鬥的過程中,太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在解放別人,事實上,我們解放的是自己。但是問題不在於誰得到解放,問題在於:最貧窮的人是不是和我們一起得到解放。」
出處: 《親吻窮人:若瑟神父與第四世界運動》,心靈工坊,頁294
原文: L’activité rassure et satisfait : si nous ne réussissons pas aujourd’hui, nous réussirons demain. Elle risque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