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致力於實現人人享有家庭度假的權利
休息、休閒和度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活動。 在這篇1986年的文章中,Joseph Wresinski神父提醒我們,最貧窮的人往往被剝奪了這種權利。
隨著暑假的靠近,
整個貧困區瀰漫著騷動的氣氛。
孩子們變得更為煩躁,有時甚至是無禮;
他們越來越無法忍受學校生活及學業的挫敗。
家長們則更堅決地要求喘口氣:
「暑假快點到吧,好讓我們的耳根得以清靜…
但他們私下暗自思量:孩子們真的需要放假,
他們總算可以好過一點,這下他們可以學些東西了。
他們當中某些人,從二月起就開始存了幾塊錢,
大部份的人提前花完這筆錢,
因為總是有額外的費用需支付:
診療費、遲付的房租、累積的債務。
這些支出都需指望那筆為了假期所節省下來的錢,
也許也指望著好運到來。
他們計劃著:
「我們要帶著孩子一起去家庭渡假中心,
或去外公外婆家。
傑克先生說:
「這將是個重大的轉折,我要去戒毒。
有人答應讓我們去汝拉省的家庭渡假中心一個月,
然後我可以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
但是,假期越是接近,
這些家庭越是被恐懼所攫獲。
今年沒辦法去了,因為他們生病了,
爸爸沒找到工作…
然後,要怎麼把孩子全都送到夏令營呢?
所以,他們會儘量避開社工員,
因為一大堆表格都沒填好。
有什麼好填的呢?
反正孩子們會一直留在家裡。
當孩子們談論假期時,
大人們變得不耐煩,
開始找一些罵人的藉口。
黃昏,孩子們在馬路上逗留得越來越晚,
因為家裡的氣氛不對;
特別是五月和六月,
常常是法院查封及房東攆人的季節。
所以,小孩子被踢打,大孩子則理直氣壯地說:
「夏令營,爛死了!
我想到愛絲丁太太,
多年前,她的八個孩子無法參加夏令營,
因為沒錢,沒衣服,
有八天的時間,她避不見面,
有一天晚上,已經很晚了,我正準備要入睡,
她輕輕地推開門,不出一點聲音,
進到我的木板屋,
在一個板凳上坐下,低著頭開始哭泣。
一段時間之後,她低語著:
「他們已經連續三年沒去任何地方,
他們的爸爸喝酒,他們長大後會變成怎樣?
我們不願讓自己的孩子落人之後,
但是,我們能否生活在一個
窮人家的孩子
無法實現任何夢想的世界?
能夠發聲 ,才會受敬
若瑟. 赫忍斯基在巴黎第四世界平民大學的談話
Play with YouTube
By clicking on the video you accept that YouTube drop its cookies on your browser.
「我們應該把這件事放進腦袋,從今以後,要讓別人尊敬我們。如果我們能夠發聲,就會受到尊敬。如果我們能夠發聲,才會被當成夥伴;如果社會把我們當成夥伴,我們將不只是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也要護衛每一個人的權利。如果我們被當成夥伴,我們就能夠像工會一樣,就能夠像那些家庭協會一樣,我們就能夠,迫使國家改變!」
棟樑而非窮漢
1987年10月17日在巴黎自由人權廣場,聚集了十萬名人權護衛者。
Play with YouTube
By clicking on the video you accept that YouTube drop its cookies on your browser.
若瑟.赫忍斯基神父:「今天實在太棒了,因為大家都意識到,人權不是一時的熱情,也不只是某個社會階層的奮鬥,人權是每個人共同的奮鬥,特別是年輕人。今天這些年輕人,他們都是父母的寶貝,是祖父母的孫子女,今天,他們不是來這裡跟人家伸手要東西,他們今天想說的是:我們當然是年輕人,我們要對未來負責,我們希望被當成負責任的年輕人,而不是依賴救濟的人。
這些年輕人告訴我們,他們不要別人送米發便當,這些年輕人告訴我們,這些救濟品我們通通不要,因為這不是長久之計。冬天來了才開幾個避寒中心是不夠的,我們要像樣的住宅,真正可以學到一技之長的學校,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部分。
今天的赤貧界,是年輕人的世界,他們說: 我們想要扛起責任,而且我們的權利也應該受到尊重。」
記者:「 第四世界的秘密是團結關懷嗎?」
若瑟神父: 「第四世界的秘密,是凝聚眾生。打從一開始,我們就心知肚明,如果我們不團結起來,如果掌權者跟無權無勢者,如果強者跟弱者,如果飽讀詩書者跟目不識丁者,不能齊聚一堂,我們也許可以完成一些方案,但,事實上,最底層的同胞還是留在原地,最後他們依然是輸家。」
第四世界的家庭
作者 : 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
編按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4年1月21日在巴黎舉辦的一場研討會 《家庭 :人、教會與城邦的未來》,這是若瑟神父交給主辦單位的講詞,原標題 ” Les familles du Quart Monde”。
綱要 :
一、先決條件 : 望德與愛德乃家庭之根基
二、第四世界的家庭,一場難有勝算的奮鬥
三、聖座的家庭權利憲章 : 十二項被踐踏的權利
四、沒有宗教生活的靈修?
五、第四世界的家庭,對基督徒與教會的召喚
一、先決條件 : 望德與愛德乃家庭之根基
在「基督徒家庭,充分發展人性的好所在」這個主題下,今天早上,各位大德請我談談第四世界的家庭。 謝謝您們讓我有機會跟大家一起關照我們城門外最貧窮的家庭,我想跟大家一起看看,他們的生命對所有的家庭來說,意義何在 ?
家庭攸關人類、教會及城邦的未來,每個家庭對世界的未來有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家庭是國家未來的棟樑、世界的未來;每個家庭都是,不管是貧是富,即使是一個飽受排擠、被邊緣化的家庭也是。經驗告訴我們,第四世界的家庭有很重要的功課要教導我們,他們會幫助我們往終極目標邁進,這就是我今天想跟你們闡述的主軸。
我想先透過這兩個追問來開場 :
–在赤貧的天地,家能成家嗎 ?
–一個被限縮在赤貧中的家庭,依然是基督化的家庭嗎 ?
接著,我們還可以繼續追問 :
–第四世界的家庭,他們的等待與盼望是甚麼 ?
–第四世界的家庭對我們、對基督徒、對教會的期盼又是甚麼 ?
所以,第一個問題,家庭能夠在赤貧的環境下生成嗎 ?有人可能會說,這問題不存在,答案不言自明,光看赤貧的定義就了然於胸。的確,當貧窮演變成極端貧窮,當各種匱乏日積月累,年復一年,變得難以負荷,赤貧就扼殺了希望、親情與愛情。
我很樂意接受這樣的家庭概念 : 一個家庭性的團體,在那裏,一對男女和他們的子女,因為共同的希望和愛連結在一起,他們一起經歷屬於自己的愛和希望。這樣的家庭可以被視為基督化的家庭,為了點燃愛德與望德,還有對主的信德。這就進入了聖家的視野,之所以神聖,因為這是耶穌基督的家庭;之所以神聖,也因為這個家庭遭受迫害、被迫逃亡,經歷流亡與赤貧,失去信譽,飽受猜疑與輕視。
這些對家庭與基督徒家庭的定義,我是能充分理解的;不是因為這些定義有著法律層次的意義,也不是因為教會期待一個基督徒家庭忠於教義,而是因為這些定義道出本質 :共同的望德與愛德,並透過對天主的信德達成轉化,信望愛是三個最重要的本質,沒有這三個元素,無從建立權利與義務的體系,不管這個體系來自人的律法或天理。
一個家庭性的團體,在那裏,家庭成員因為共同的希望和愛意連結在一起。赤貧有利於家庭的開枝展葉嗎 ?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