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貧公民,人權不可分割性的啟示者》

The very poor, living proof of the indivisibility of human rights

編按:若瑟‧赫忍斯基在「法國國立人權諮詢委員會」廣邀各方思考人權的基本價值時,提出的貢獻。本文刊登於「國立人權諮詢委員會」,巴黎,法國文獻(Documentation française),1989,頁221-237。

綱要

引言

一、無權居此塵世的一群人

二、為尊嚴奮鬥的一群人

三、人的概念,責任與權利的靈感泉源

四、重建赤貧公民的人權,人人有責

引言

今日國際的思潮、各項奮鬥,比過去更以人、其訊息、其命運為核心。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在各種辯論與奮鬥中,最盛行的議題非人權莫屬,不是嗎?

然而,在聯合國頒佈「普世人權宣言」四十週年之際,人權實踐的現況並不如很多人所盼望的那樣。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西方的民主社會中,人權的實踐所遇到的瓶頸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多。事實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並沒有一些國家尊敬了這些權利,而另一些國家就比較沒有尊敬,或根本不尊敬。極端貧窮重新回到富裕國家的表層,他們曾經遺忘了它的存在,一直到今天,他們還是忘記極端貧窮對整體的基本人權是一種系統化的踐踏。也因此,每個國家都嚴正否認自己本國的人權狀況有待改善。不過,這樣的否認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為大家習慣這樣操作國家與國際社會生活。

我們可以理解「法國國立人權諮詢委員會」從創建之初,就致力於審查各種情況及各類特殊法規,但不願意只停滯在哪裡。有必要徹底思考這些被宣示為不可剝奪之各項權利的立基點,因為不僅在法國,在世界各地都缺乏這樣的思考。

針對這項思考,我試圖貢獻的是:重新追溯赤貧者所教導我的,一些最本質的事物。在西歐、非洲、美洲和遠東地區,我以一個出身赤貧及神職的身份,幸運地分享了他們的生活與奮鬥。我想指出一些研究的路徑,而這一生,引領我走過的這些路徑的,正是各項權利被剝奪的族群。

這些族群讓我發現,正是那些活生生的經歷凝聚了各種文化及各大洲的赤貧者,這些經歷也指出,無論在哪裡,他們都處於各項權利之外。這些現實經歷讓他們選擇了「第四世界」這個名字,一群子民生活在其他人形塑的大千世界之外。我也會見證那些赤貧犧牲者與那些和他們並肩奮鬥的人們,對赤貧堅定的拒絕。這項拒絕,無論從哪一方面,似乎都建基於一個人的概念:亦即,為了所有人的益處,人有權承擔各項責任,並且擁有足以承擔責任的各種資源。基於「人不可分割」的概念,人擁有不可分割的責任與權利。人同時也是一個無法離群索居的個體,他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人類整體,而且,在那個整體中,最貧窮的人應該能夠參與人類大家庭共通的使命。

不久前,米歇爾‧莫拉 (Miche Mollat)才這麼說過:「從古至今,人類所有得以實現的重大進化、變得更人性的進化,都是因為他們轉向那個時代的特困者。」 我們要補充的是,很遺憾地,每個朝代,人們總是很快就忘記他們在進化的過程中虧欠窮人的一切。今天大家特別健忘的是,他們虧欠特困者一個人的概念,人生而平等,自由,故擁有權利以平等、自由、不可替代的身分參與社會生活。

總之,這個人的概念似乎可以被所有人接受,無論他所隸屬的文化、信仰背景為何。在特困者眼裡,所有的人都被賦予同樣的使命,即:取得各種資源,以便相稱人之所以為人的榮耀,而且做出相稱的行動,以促進人權。

〈…〉繼續閱讀,請參看附件。

譯者:楊淑秀、吳新慧(2010)

阅读 下载
0 comments 新增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