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世界的家庭

作者 : 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

編按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84年1月21日在巴黎舉辦的一場研討會 《家庭 :人、教會與城邦的未來》,這是若瑟神父交給主辦單位的講詞,原標題 ” Les familles du Quart Monde”。

綱要 :

一、先決條件 : 望德與愛德乃家庭之根基

二、第四世界的家庭,一場難有勝算的奮鬥

三、聖座的家庭權利憲章 : 十二項被踐踏的權利

四、沒有宗教生活的靈修?

五、第四世界的家庭,對基督徒與教會的召喚


一、先決條件 : 望德與愛德乃家庭之根基

在「基督徒家庭,充分發展人性的好所在」這個主題下,今天早上,各位大德請我談談第四世界的家庭。 謝謝您們讓我有機會跟大家一起關照我們城門外最貧窮的家庭,我想跟大家一起看看,他們的生命對所有的家庭來說,意義何在 ?

家庭攸關人類、教會及城邦的未來,每個家庭對世界的未來有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家庭是國家未來的棟樑、世界的未來;每個家庭都是,不管是貧是富,即使是一個飽受排擠、被邊緣化的家庭也是。經驗告訴我們,第四世界的家庭有很重要的功課要教導我們,他們會幫助我們往終極目標邁進,這就是我今天想跟你們闡述的主軸。

我想先透過這兩個追問來開場 :

–在赤貧的天地,家能成家嗎 ?

–一個被限縮在赤貧中的家庭,依然是基督化的家庭嗎 ?

接著,我們還可以繼續追問 :

–第四世界的家庭,他們的等待與盼望是甚麼 ?

–第四世界的家庭對我們、對基督徒、對教會的期盼又是甚麼 ?

所以,第一個問題,家庭能夠在赤貧的環境下生成嗎 ?有人可能會說,這問題不存在,答案不言自明,光看赤貧的定義就了然於胸。的確,當貧窮演變成極端貧窮,當各種匱乏日積月累,年復一年,變得難以負荷,赤貧就扼殺了希望、親情與愛情。

我很樂意接受這樣的家庭概念 : 一個家庭性的團體,在那裏,一對男女和他們的子女,因為共同的希望和愛連結在一起,他們一起經歷屬於自己的愛和希望。這樣的家庭可以被視為基督化的家庭,為了點燃愛德與望德,還有對主的信德。這就進入了聖家的視野,之所以神聖,因為這是耶穌基督的家庭;之所以神聖,也因為這個家庭遭受迫害、被迫逃亡,經歷流亡與赤貧,失去信譽,飽受猜疑與輕視。

這些對家庭與基督徒家庭的定義,我是能充分理解的;不是因為這些定義有著法律層次的意義,也不是因為教會期待一個基督徒家庭忠於教義,而是因為這些定義道出本質 :共同的望德與愛德,並透過對天主的信德達成轉化,信望愛是三個最重要的本質,沒有這三個元素,無從建立權利與義務的體系,不管這個體系來自人的律法或天理。

一個家庭性的團體,在那裏,家庭成員因為共同的希望和愛意連結在一起。赤貧有利於家庭的開枝展葉嗎 ? 透過這樣的定義,答案是難於上青天。針對這點,我不想做一些理論的探討;不須費解,每個人都可以想像得到。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簡單地讓自己置身於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家庭面前。和一個家庭相遇,而且手上拿著聖座給我們的「家庭權利憲章」,如果我們有意識的閱讀這篇憲章,就會意識到教會對赤貧者的持久關懷,我們在序言讀到這段 :

「許多家庭被迫生活在貧窮的處境中,這大大阻礙他們尊嚴地承擔起責任。」

如果我們一字一句細讀下去,便能充分意識到,如果必須要滿足家庭權利憲章所提的這十二條才能好好過家庭生活,那麼,結論清清楚楚 : 赤貧不僅阻礙一個家庭活出尊嚴,它更讓一個家庭無法健全存在。

為了說明這點,我建議各位靠近一個瑞士的第四世界家庭。我想跟各位說說這個家庭的歷史,至少說出一個輪廓與梗概。我充分意識到,在這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廳堂,講一個家庭的歷史可能不是慣有的做法。但我還是決定這麼做,因為我的使命並非要建立出甚麼關於家庭的理論架構,我是神父,我的使命是讓不同生活圈的人得以相遇,進而互相賞識,甚至親愛彼此。

所以,我建議各位和一個瑞士家庭相遇,事實上,你也能在法國、荷蘭遇到這樣的家庭。第四世界運動讓自己成為上千個家庭的史學家,這些散布在西歐的家庭,他們的歷史完全相似。我即將為大家介紹的這個家庭並不是一則偶發的新聞事件,而是精心挑選出來的,過去二十七年來,持久志願者團體耐心建立了超過五千個家庭的檔案資料,這些志願者和底層同胞分享日常生活,也分享了他們的生存條件。<… …>

(閱讀全文請參看附件)

*如有引用,請標明出處*

阅读 下载
阅读 下载
0 comments 新增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