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瑟神父和他的子民,怎樣的一群子民?

編按: 1967年3月在巴黎近郊諾瓦集貧困區,一名記者採訪了若瑟神父。

<…>記者:若瑟神父,那些來貧困區看你,還有你在此接待的這些個家庭有甚麼特性?是否就只是經濟上遇到困難的窮人家?

若瑟神父:一言難盡。如果這些家庭只是遇到經濟上的困難,我想問題就比較容易解決。我們只要提供他們住房,介紹一份穩定的工作給這些父母,那麼他們的問題與他們的子女的問題就通通解決了,事實上,這種看法普遍流傳著。不論是在英國還是荷蘭,談到這群沒有享受到祖先遺惠的家庭時,大部分的人腦子裡想的就是用經濟的弱勢來衡量他們。事實上,當我們真正進到他們的處境,近距離好好認識他們的時候,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處於弱勢,是因為他們心中有許多操煩,心頭這些過多的重擔與焦慮,讓他們變得更加脆弱。<…>

小時候我們很家很窮,記得跟媽媽一起出門的時候,在路上碰到鄰居,媽媽都會跟他們打招呼,鄰居如果三五成群,就會假裝不認識我們,如果是單獨碰到我們,就會回應媽媽的問候。幾天後,在路上再次碰頭,換成我媽媽不肯問候他們,我就會問媽媽說:你為什麼不跟人家打招呼?媽媽就回答我說: 「兒子,我告訴你,做人要有骨氣,記不記得,上次人家並沒有跟你打招呼。」

記者:所以,這些受辱者,這些弱小者,他們是誰?住到你這邊的,就是這些人家?

若瑟神父:大致上說來,這些家庭去到哪裡就被趕到哪裡,之所以窮途末路,是因為窮得太露骨,加上一連串的失敗,某種社會隔離在他們身上不斷積累,精疲力竭到後來轉變成一種看似自暴自棄的狀態。所以,各市鎮、各教會、大家組織起來,把他們推到城門外,把他們驅離到一般所謂正常人的視線外。

記者:這麼說來,他們就是一般人所謂的適應不良者,反社會者,他們無法生活在當今社會?

若瑟神父:我認為反社會(asocial)這個詞,並不仁厚。不過,正如你所言,一般來說,社會大眾的確是這麼看待這些家庭的。英國人倒是找到一個比較美麗的說法,他們稱這些家庭為”沒有享受到基本權利的底層”(under-privileged)。他們說得極有道理,正是如此,這些家庭並沒有享受到其他社會成員所享有的權利,遑論各種優惠與尊榮,最嚴重的是,他們的尊嚴沒有得到肯認,甚至失去感到自豪的權利<…>、失去得到尊重的權利。而這樣的尊重,本來理應賦予每一個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也不管是一個父親、母親,還是他們的小孩。

記者:可是,一個人會走到這種地步,失去旁人的尊重,是不是因為,比方說,他惹了麻煩,跟法院扯上關係?

若瑟神父:這種情況非常罕見,通常並沒有嚴重的法律糾紛。一般來說,都是因為飢餓才順手牽羊,況且教會也承認這是正當的,當你飢餓的時候,麵包店的麵包屬於你。<…>但是,這個社會看事情的角度並非總是如此。這是個既成的事實,的確有一些順手牽羊的事,如果這些行為被視為不正當,也是可以解釋的,比如說飢餓。

(錄音檔出現音樂,和人聲…)

記者:你相不相信俗語說:命運天注定,有人註定一輩子窮到底?

若瑟神父:不,我不相信,我真的不相信。

記者:有沒有那個社會成功地讓大部分的這些艱苦人脫貧?

若瑟神父:我們透過研究,加上我們在英國、荷蘭、丹麥與德國展開的調查顯示,針對那些遇到小困難的家庭,問題得到了解決。可是,針對那些困境重重的家庭,人們的解決方法就是放棄他們,藉口是:無計可施。再不然就是便宜行事,各個社會祭出來的毀滅策略就是,乾脆強制寄養他們的小孩。

記者:可是,對這些家庭來說,孩子很重要,不是嗎?

若瑟神父:您看到了嗎,這是在加害這些家庭,因為孩子是這些家庭脫貧唯一的跳板。

————————————————

出處:Ecrits et paroles II ,《手稿與談話》第二冊,Saint Paul與Quart Monde聯合出版,p26-29

譯者: 楊淑秀

阅读 下载
阅读 下载
0 comments 新增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