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那隻手在背後拉住了我?

Quelles mains m’ont retenu ?

編按:伯爾納‧亞陵〈Bernard Jährling〉在他所寫的《人石》一書中,生動地描述了他第一次和若瑟‧赫忍斯基的對話。

剃刀邊緣

多少次我抗拒不了誘惑,差點就要墮落,跟隨那些失足友伴的腳步?有一個朋友要我和他一起去當陪酒小姐的保鏢,其他人冒死搶劫銀行…

到底是那隻手在背後拉住了我?是母親、兄弟或姊妹的手?阿母常反覆地說:「永遠不要讓我看到你被戴上手銬!」有一個東西在我心裡說話,很像她的聲音:「小心,如果你掉進這個黑洞裡面,即使前後都長了眼睛也爬出不來;你會天天心驚膽戰,你的未來會變成一張隨隨便便就能被撕破的紙。」

這段期間,我天天都處在剃刀邊緣。在外面,我經常看見我那票朋友們啃著一條乾扁的麵包,他們寧願在外邊填飽肚子,也不願回家挨罵。他們總是伺機而動,隨時準備好要幹一票。我總是問他們:「除了這些蠢事,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嗎?」

—你以為我們喜歡、願意?不管我們走到哪裡,別人都拿我們當狗屎。我娘被看成妓女,我老爸被當成廢物…而且他們只會罵我,要是你,你爽得起來嗎?我不要像他們那樣過一生。

在我眼中,唯一能表現出父親模樣的,是貧民區的神父。或許因為這樣,在某一個星期天,在營區蓋婦女中心之前,我決定到教堂去一趟。我很想知道:市區的基督徒跟我小時候在鄉下遇到的是否一樣?那邊的人不管我們死活,所以我現在什麼都不信,但是,我想證明:是不是所有的本堂神父都像這個若瑟神父一樣?

為什麼他們都斜眼看我?

進教堂時,彌撒剛要開始,我走到前排坐下。我馬上感覺到大家都用怪異的眼光看著我。

為什麼他們都斜眼看我?我礙到他們了嗎?好像我的穿著讓他們不舒服,我那天並不髒,哪裡不對勁?我石門水庫沒關?

我們就是這樣,有人看你,你馬上覺得他們瞧不起你。你覺得他們的眼睛盯著你瞧,你進到一個地方,你看到那些人轉頭望著你,好奇、冷漠,帶著輕視。一旦你的眼神碰到他們,他們馬上轉頭裝成沒事,你覺得自己好像一包被扯壞的臭垃圾。這件事居然發生在一座教堂內,我實在受不了。突然間我起身走出去,怒火中燒,心裡想:齷齰,噁心,一切都是謊言,他們都在騙人!

很想撞牆。

一路上我像機器人般走著,自言自語,目空一切,無視於來來往往的車輛。這些人摒棄的眼光就像一記悶棍,打得我一身恨意。

下午我去找若瑟神父,管他是不是星期天,我就是要見他一面。他馬上和我見面,那是我第一次和他正式交談 。

—老兄,什麼風把你吹來?

—我很不爽!

我一時不知如何繼續,他在椅子上轉換姿勢,靜靜等待。

—剛剛我去了教堂,以前我是幾乎不進堂的,但是自從您來到這裡,我開始想宗教的問題…

—所以呢?

—所以我一進教堂,他們的眼睛…

—他們的眼睛怎樣?

—他們的眼神把我擊成碎片。

—怎麼回事?

—你知道的,我們這些從貧民窟出去的人,別人都把我們看成死東西,或者是應該踩扁的蟑螂。但是,我從來沒想過,進到教堂也會有這種感覺。

他的額頭皺了起來…

—為什麼你這麼說?

—如果連教會的人都這麼看你,你還要我相信什麼?

他半開玩笑地說: —他們竟然敢這樣看你!你沒在門口等他們,跟他們算帳?

他見我一點都不覺得好笑,也就笑不出來。

—聽著,你可能覺得別人對你射出異樣的眼光,但是 ,那肯定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你得學著用其他方式看人…

—每個人都讓我感到憤恨,沒什麼好說的,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

有很長的時間,我們一言不發。

—我呢?你相信我嗎?

我聳聳肩,答道:

—當然!

—所以啦…

你會改變,他們也會改變

我毛躁起來:

—所以啦,我覺得自己像一桶髒水般被潑了出來!

他很平靜地跟我說:

—那是因為他們覺得你跟他們不一樣…或許正是因為他們,有一天,你會改變。

—可能嗎?…

—肯定是!肯定是!你會改變,他們也會改變。

—不可能!他們甚至不讓自己的孩子和我們做朋友…

在我面前,他闔起雙眼,忍受我傾倒的苦汁;有很長一段時間,他把頭埋在兩手間,接著,他用異常疲倦的聲音說:

—老兄,你並不是第一個來吐苦水的人,我替你和你的家人感到難過…

然後,他猛然地站起來,椅子向後倒下,用拳頭猛力地捶向桌面:

—要走向他們!去敲他們的門!讓他們明白你不是唯一的一個!你們是一整個族群!

他的反應讓我大吃一驚,他口中這些字眼在我腦海裡不停地迴盪,我知道他所說的這個族群,遠遠超越了諾瓦集貧民窟的界線。他坐下,以一種堅定的口吻,揮動著雙手繼續說道:

—聽著,因為有很多人提出要求,所以我們要蓋一間小教堂,這裡的人有權擁有一個感覺到被尊敬的地方,在那裡,他們可以活出自己的信仰。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和其他人一起興建這座小教堂。

在我對一切都感到心寒的時候,他為我擦上「萬金油」。在他的字字句句中,雖然從來沒有出現寬恕這個字,但我心中不斷回響的卻是這個字。當然,事情並沒有因此一帆風順,現實生活還是經常佔上風。

摘譯自伯爾納‧亞虎所著《人石》,第四世界出版社,頁127-132 Bernard Jährling, Pierre d’homme, Editions Quart Monde,2004, p.127-132

0 comments 新增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